财政厅和科技厅的联合核查工作组,在通知下发后的第三天,正式进驻省机械科学研究院。带队的是财政厅刘副厅长,一个身材微胖、笑容可掬但眼神精明的中年男子。他身边跟着几位表情严肃的业务骨干,以及科技厅的一位处长,阵仗不小。
研究院齐院长亲自在办公楼前迎接,脸上堆着客套而谨慎的笑容。许薇作为项目技术总负责人,按照要求也出席了简短的见面会。她依旧穿着那身白大褂,站在齐院长侧后方,眉头微蹙,眼神落在窗外,似乎心思早已飞回了实验室。
刘副厅长笑容满面地与齐院长握手寒暄,话语间滴水不漏:“齐院长,许总工,这次核查呢,是例行工作,主要是为了摸清情况,总结经验,更好地服务保障我省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。希望院方和项目组能够理解配合啊。”
齐院长连忙表态:“一定配合,一定配合!刘厅长和各位领导亲临指导,是我们学习改进的好机会。”他悄悄用手肘碰了碰身边的许薇。
许薇回过神,勉强点了点头,声音平淡:“资料都准备好了,在会议室。”语气里听不出多少热情,更像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。
刘副厅长脸上的笑容不变,目光在许薇身上停留了一瞬,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,随即笑道:“好,许总工真是快人快语。那我们就抓紧时间,先从项目立项和预算执行情况看起吧。”
核查工作在研究院最大的会议室展开。长长的会议桌上,堆满了如小山般的项目档案、财务凭证、合同文本。工作组的成员分头查阅,不时低声交流,提出一些问题。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:设备采购的招投标流程是否完全规范、某些预算科目之间的调整是否履行了必要程序、特别是海外人才团队薪酬的核定依据和发放记录,以及与国际合作方签订的技术协议中,关于知识产权归属和后续利益分配的条款细节。
齐院长和院里的财务、科研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应答,许薇则坐在一旁,只有当问题涉及具体技术细节或实验数据时,她才言简意赅地解释几句,用的多是专业术语,让几位非技术背景的核查人员听得似懂非懂,只能埋头记录。
“许总工,”刘副厅长翻看着一份薪酬发放记录,看似随意地问道,“据我们了解,项目组引进的这位史密斯博士,他的年薪标准,似乎超出了我省同类人才引进政策的最高指导线不少啊。这个……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?”
许薇抬起头,直视刘副厅长,语气坦然:“史密斯博士是国际公认的精密传动领域顶尖专家,我们给出的薪酬,是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,并参考了国际同类岗位市场价,经过省人才办特批的。他的加入,帮助我们突破了三个关键技术瓶颈,缩短了至少十八个月的研发周期。我认为,这笔投入是值得的,而且程序完全合规。”
她顿了顿,补充道:“所有的评估报告、审批文件都在这里,刘厅长可以详细查阅。如果因为我们引进了真正的高层次人才,并且按市场规律和价值贡献支付了报酬而受到质疑,那以后恐怕没有人才愿意来我们这里了。”
她的话语直接甚至有些尖锐,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。齐院长在一旁急得直使眼色,额头微微见汗。
刘副厅长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,随即又舒展开,呵呵一笑:“许总工不要误会,我们只是核实情况,了解背景。合规就好,合规就好啊。”他低头继续看材料,不再纠缠这个问题,但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阴霾。
青州市政府,周岚的办公室。
她正在审阅秘书送来的、根据调研组初步意见修改完善的青州开发区发展情况报告。手机震动起来,是她在省委办公厅的一位老同学打来的。
“周岚,说话方便吗?”老同学的声音压得很低。
“方便,你说。”周岚走到窗边,神色凝重。
“张副主任那个调研报告,初稿我看到了。”老同学语速很快,“基调……不太友好。虽然用了很多‘值得关注’、‘有待加强’、‘建议重视’之类的中性词,但通篇读下来,给人的感觉就是你们青州前期招商过于激进,政策优惠过度,存在资源错配和潜在风险隐患。报告里特别点了‘旭日科技’和‘精微传动’子公司的例子。”
周岚的心沉了下去,尽管早有预料,但听到确切消息,还是感到一阵寒意。这份报告一旦正式呈报,并经一定范围传达,对林峰前期工作和她本人在青州的政绩评价,都将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。
“报告什么时候上会?”周岚冷静地问。
“还在政研室内部打磨,估计还要几天。张副主任似乎想做得更‘扎实’一些,好像在等什么别的消息。”老同学透露道,“我听说,好像跟省里正在进行的某个项目核查有关……可能是想形成‘呼应’效应。”
周岚立刻明白了。这是要等机械院那边的核查出点“成果”,然后两边一起发力,形成夹击之势。
“我知道了,非常感谢。”周岚真诚道谢。
“客气什么,你自己多小心。感觉这次风浪不小。”老同学叮嘱了一句,便挂了电话。
周岚握着手机,在窗前站了许久。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脸上,却驱不散眉宇间的忧色。她必须做点什么,不能坐以待毙。
省城,一处幽静的茶舍。
林峰应约前来拜访李老。茶舍位于老城区一条僻静的巷子里,青砖灰瓦,环境清雅。包厢内,紫砂壶里泡着上好的龙井,茶香袅袅。李老精神矍铄,正在慢条斯理地烫洗茶杯,动作从容不迫。
“小林啊,最近这茶,喝着是不是有点苦啊?”李老将一杯澄碧的茶汤推到林峰面前,意有所指地问道,脸上带着洞察世事的淡淡笑容。
林峰双手接过茶杯,苦笑道:“李老明鉴。确实是风雨欲来,诸事缠身。”
他简要将近期遇到的学术质疑、行政核查、基层调研报告等情况,择要向李老汇报了一下,没有提及日内瓦铁证的核心机密,但点明了背后可能有袁家及其关联势力的推波助澜。
李老静静地听着,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茶杯,半晌才缓缓开口: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你年轻,有锐气,做事有魄力,又做出了成绩,自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,引来嫉妒和打压。这是常态,不必过于焦虑。”
他抿了一口茶,继续道:“学术界的争论,只要不涉及根本原则,可以求同存异,真理越辩越明嘛。行政核查,只要是依规依法,那就坦然面对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关键是,你自己心里要有一本明白账,你的根基在哪里?”
林峰若有所悟:“李老的意思是……发展实效和群众(企业)口碑?”
“不错。”李老赞许地点点头,“ (报告和言辞可以被操纵,但硬邦邦的成绩,以及给地方发展和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,才是最有力的反驳。)
他放下茶杯,目光深邃地看着林峰:“有时候,退一步,并非示弱,而是为了看清全局,积蓄力量。对手出招越急,越说明他们心虚,或者……他们的时间不多了。你要沉的住气,找准关键,一击制胜。这把火,淬炼好了,是能让钢更坚硬的。”
李老的话如同醍醐灌顶,让林峰纷乱的心绪逐渐平复下来。他明白了,当前的重点,不是急于去辩解或对抗每一股袭来的压力,而是要牢牢守住“发展”这个基本盘,确保项目和产业推进不受根本影响。同时,耐心等待,或者说,主动创造那个“一击制胜”的时机。
(逻辑锚点:通过李老的指点,林峰获得战略层面的启发,明确了下一步行动方向,体现了其善于听取意见、谋定后动的特质。)
离开茶舍时,已是华灯初上。林峰坐在车里,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街景,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。
他拿出加密手机,发出了一条简短的信息:“时机将至,做好准备。”
这信息,同时发给了周岚、苏曼,以及远在境外某安全屋的秦风。淬火的阶段即将过去,是时候让世人看看,这块历经锤炼的钢,究竟有多么坚硬了。
本章完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