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第二卷终 · 青萍之末,风起之时
(起)
辽国谍网在汴京被连根拔起的消息,如同一声惊雷,迅速传遍朝野,也以最快的速度传向了北方。朝堂之上,原本那些对新政、对运动场、对“与商贾过从甚密”颇有微词的声音,在这铁一般的事实和皇帝凌厉的反击面前,骤然减弱了许多。即便心中仍有不服,此刻也不敢再轻易置喙。赵祯借势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用、强国富民的新政理念,无人再敢公开反驳。
运动场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,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,由皇城司直接负责。排除隐患后,它终于正式对禁军和部分官办学堂开放试用。那弹性跑道、活水泳池、以及巨大的“鞠城”,很快便以其前所未有的体验,征服了第一批使用者。军中将领看到了强健兵卒、提升士气的新途径;学子们则视其为释放天性、锻炼体魄的乐园。赞誉之声,开始逐渐压过曾经的质疑。
(承)
解州盐池与闽北茶山的“特许经营”试点,在经历了初期的激烈对抗后,也逐步步入正轨。新入驻的商号带来了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更先进的技艺(相对而言),盐茶产量与质量均有提升,朝廷税收明显增加,而终端价格,在司马光那双近乎苛刻的督察眼睛盯防下,并未出现大幅上涨,甚至因去除了中间盘剥,部分地区的百姓确实感到盐价茶价略有回落。
虽然司马光每次呈上的督察奏报,依旧会长篇大论地阐述“商贾涉足国之本业”的潜在风险,但他也不得不附上客观的数据,承认试点地区“目前来看,帑银有所增,民怨有所减”。这种矛盾的心态,正是赵祯所乐见的。他不需要司马光立刻转变观念,只需要这柄“直臣”的尺子,能量出改革的真实成效。
这一日,赵祯在宫中召见了范仲淹与三司使张方平。他看着户部呈上的最新奏报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。
“国债本息,已按期偿还首批;博览会盈余及新增商税,填补了运动场建设的后续投入;盐茶试点,税收增额已超过去年同期……”赵祯放下奏报,长长舒了一口气,“范卿,张卿,你们辛苦了。朕的新政,总算……不再是空中楼阁了。”
范仲淹与张方平相视一笑,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欣慰与疲惫。这一切,来之不易。
(转)
然而,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之际,北方的阴影却愈发浓重。
边境急报接连传来:辽国在边境频繁调动兵马,虽未大规模越境,但其游骑侦察活动异常活跃,远超往年。同时,辽国方面正式照会宋国,以“宋国新政扰攘,恐生边衅”为由,单方面宣布提高两国边境榷场的关税,并对几项关键货物实施禁运。这显然是继谍报战失败后,辽国从军事和经济上施加的又一轮压力。
更让赵祯警惕的是,根据边境细作和逃脱的那个辽国探子头目零星传回的信息碎片拼凑,辽国高层似乎正在酝酿一个所谓的“南进方略”,其核心内容尚不明确,但绝非简单的边境摩擦那么简单。
“树欲静而风不止啊。”赵祯看着枢密院送来的边境军情汇总,喃喃自语。他知道,李元昊的西夏之患未平,北方这个更强大的邻居,已经彻底将他和大宋视为了必须认真对待的对手,甚至是……猎物。
朝会上,主战之声再次高涨。但与以往不同,这一次,不少官员在主张强硬回击的同时,也下意识地看向了西郊那座已然成型的运动场,看向了户部张方平手中那本越来越厚的国库账册。他们意识到,陛下推行的新政,似乎真的让大宋的腰杆,比以前硬气了一些。
(合)
赵祯没有立刻做出决定。他深知,与辽国的全面对抗,绝非儿戏。这需要更充分的准备,更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和持续的力量源泉。
他再次来到了运动场,站在最高的看台上,俯瞰着下面生龙活虎训练着的禁军士兵。春风拂过,带来远处汴京城的隐约喧嚣。
“第一卷,朕活了下来,站稳了脚跟。”赵祯心中默念,“第二卷,朕建起了这座场,推行了新政,初步积累了力量,也看清了谁是朋友,谁是敌人。”
他的目光越过运动场,投向北方辽阔而未知的天际。
“第三卷……”赵祯的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而坚定,“该主动出击了。无论是内部的沉疴痼疾,还是外部的强敌环伺,都不能再阻挡大宋前进的脚步。”
青萍之末,微风已起。这风,将由他来掌控方向,吹向更广阔的天地,也必将迎来更猛烈的回击。
悬念: 面对辽国步步紧逼的“南进方略”和边境压力,赵祯将如何应对?是战是和?初现成效的新政,能否支撑起一场与强邻的全面较量?那个逃脱的辽国探子头目带走的秘密,是否会成为引爆更大危机的导火索?而朝堂之上,看似平息的新旧之争,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,又会呈现出怎样新的态势?第三卷《帝国淬炼》,即将拉开序幕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