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卷 用“奇葩”说服敌人
第一部分 庙堂定策,奇谋初现
朝会散去后的垂拱殿,气氛比文德殿更为凝重。赵祯特意吩咐撤去了多余的宫人,只留下被点名召见的几位核心重臣。阳光透过雕花木窗,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却丝毫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疑虑与紧张。
赵祯没有立刻坐上御座,而是背对着众人,站在那幅巨大的疆域图前,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西夏所在的位置。
范仲淹、晏殊、杜衍、司马光,以及“发改委”的两位年轻干吏,屏息凝神,等待着天子的决断。每个人的脸色都不轻松,尤其是司马光,眉头紧锁,仿佛已经预见到一场灾难的降临。
承
“都坐吧。”赵祯终于转过身,脸上看不出喜怒,“站着想不出破敌之策。”
众人谢恩后,在早已准备好的绣墩上坐下,目光依旧聚焦在皇帝身上。
“今日朝会上,朕说了些可能让你们觉得是‘奇谈怪论’的话。”赵祯开门见山,目光扫过众人,“现在这里没有外人,朕想问诸位一句掏心窝子的话——抛开所有成见,你们真觉得,按照以往的办法,我们能稳稳赢下这一仗吗?或者说,就算赢了,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?”
杜衍作为枢密使,首先开口,声音带着武人的沉痛:“陛下,臣不敢妄言。西夏铁骑来去如风,我军步卒为主,野战确处于劣势。且陕西地广人稀,粮草转运耗费巨大,长期对峙,于我不利。纵然能胜,亦恐是惨胜,国力大耗。”
范仲淹补充道:“杜枢密所言甚是。且边境民心亦是一大隐患。多年来,蕃部摇摆于宋夏之间,若我军不能速胜显威,恐生内变。”
司马光立刻抓住话头:“既然如此,更应谨慎!陛下所谓‘降维打击’,臣闻所未闻。兵者,诡道也,然终需堂堂正正之师,方能服众。若行险招,一旦有失,则国威尽丧,后果不堪设想!”
眼看争论又要起,赵祯抬手制止了他。
“司马爱卿,‘堂堂正正’的前提是,咱们的‘正师’比人家强。现在明显是我们的短板被人抓住了,还要硬着头皮上去送吗?”赵祯走到司马光面前,俯身看着他,“朕问你,打败一个敌人,除了在战场上杀死他的士兵,还有没有别的办法?”
司马光梗着脖子:“自然有,如陛下所言,伐谋、伐交。然其根本,仍需实力为后盾!”
“说得好!实力!”赵祯直起身,声音提高了几分,“那朕再问你,什么是实力?仅仅是能打仗的士兵和堆积如山的粮草吗?”
他不再等司马光回答,转向所有人,如同一个激情澎湃的产品经理开始宣讲他的ppt。
“朕以为,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力量的体现!它包括经济实力——我们有没有钱?能不能让敌人没钱?文化实力——我们的话语有没有人听?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人向往?组织实力——我们的动员效率高不高?信息实力——我们能不能看得比敌人远,听得比敌人清?”
一连串的问题,把几位饱读诗书的大臣问得有些发懵。经济、文化、组织、信息…这些词分开来他们都懂,但组合在一起,并上升到与军队同等重要的“实力”层面,却让他们感到陌生而困惑。
转
“所以,朕决定,”赵祯深吸一口气,说出了他构思已久的方案,“成立一个临时性的特别机构,名称就叫——‘战争综合指导办公室’!”
“战争…办公室?”晏殊捻着胡须,品味着这个古怪的名称。
“不错!”赵祯踱步道,“这个办公室,不直接指挥前线作战,那是狄青的事。它的任务,是统筹一切非军事手段,为前线作战提供服务…呃,是提供战略支持!目标只有一个:用最低的代价,最快的速度,让元昊乖乖滚回他的兴庆府,并且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叩关!”
他看向范仲淹:“范卿,你熟悉政务,通晓经济,由你兼任这个办公室主任…嗯,就是总负责人。”
范仲淹虽然内心震撼,但出于对皇帝的信任和自身的责任感,还是起身肃然道:“臣,遵旨!”
“晏卿,你文章锦绣,负责…嗯,‘舆论宣传组’,想办法让咱们的百姓同仇敌忾,也让西夏那边的人能听到我们的声音。”
晏殊领命。
“杜枢密,你军方背景深厚,负责‘情报与特别行动组’,整合各方讯息,并…执行一些特殊任务。”赵祯意味深长地看了杜衍一眼。
杜衍虽然对“特别行动”有些疑惑,但还是抱拳应下。
最后,赵祯的目光落在脸色铁青的司马光身上。
“司马爱卿,”赵祯的语气缓和下来,“你熟知历史,洞察人心,就负责‘战略研判组’。办公室的所有计划,你都可以挑毛病,找漏洞。你的反对意见,必须写成书面报告,附在每一项决策之后。朕要的,不是一言堂,而是在充分争论后找到的最佳路径。”
司马光愣住了。他原以为皇帝会把他排除在这个核心圈子之外,没想到却给了他一个如此重要的“反对者”角色。这既是对他能力的认可,也是一种极大的尊重。他张了张嘴,最终躬身道:“臣…必直言不讳。”
初步架构搭建起来,赵祯感觉思路清晰了不少。他回到御座,开始布置具体任务。
“办公室成立后,第一项工作,给朕彻底搞清楚几件事:第一,西夏的经济命脉是什么?他们最依赖我们大宋的哪些货物?除了青白盐,还有什么?”
“第二,西夏内部,有没有与元昊不合的部族首领、贵族?名单、背景、矛盾点,越详细越好。”
“第三,立刻起草一份《对西夏经济制裁暂行条例》草案。重点列举禁止出口的物资清单,尤其是铁器、铜钱、粮食、茶叶、布帛…凡是能增强他们战争潜力的,统统禁运!同时,鼓励边境榷场收购他们的牛羊马匹,用高价吸引他们…对,这就叫‘经济吸血’!”
这些具体指令再次让大臣们面面相觑。不打仗,先搞商业调查和制定贸易禁令?这能有用吗?
范仲淹沉吟道:“陛下,禁运之事,牵涉甚广,边境豪商与蕃部勾结已久,恐难彻底执行。且一旦禁运,西夏必然反弹,或会加剧冲突。”
“朕知道有阻力。”赵祯眼中闪过一丝冷光,“所以才需要杜枢密的‘特别行动组’配合。对于敢于顶风走私、资敌叛国的,无论背景多大,杀无赦!非常时期,需用重典!我们要让元昊体会到,什么叫‘供应链断裂’的痛苦!”
他看着地图上西夏那片区域,仿佛在凝视一个即将被掐断命脉的对手。
“记住,我们的优势是体量大、家底厚。打仗比拼的是消耗,而消耗的本质就是经济。朕要用的第一张牌,就是把他拖入一场他根本打不起的‘经济消耗战’!”
合
会议持续了一个多时辰,赵祯尽可能用他能想到的、古人能理解的方式,阐述着他的“综合国力”战争理念。尽管众人依旧将信将疑,但在皇帝明确的意志和清晰的分工下,“战争综合指导办公室”算是正式启动运转了。
众人领命告退,各自去忙碌。垂拱殿内只剩下赵祯和陈忠和。
赵祯长长舒了一口气,感觉比批了一整天奏折还累。跟这些千古名臣解释现代概念,简直是对脑力和口才的双重考验。
“官家,您这法子…真能行吗?”陈忠和递上一杯温茶,小心翼翼地问。他全程听着,只觉得惊世骇俗。
“不行也得行。”赵祯接过茶杯,语气坚定,“这是代价最小、收益最高的路子。打仗,打的是钱粮,更是人心和脑子。”
他抿了一口茶,目光再次投向地图。经济制裁只是第一步,是明牌。但他心里清楚,想要真正给元昊一个“惊喜”,还需要一些更隐蔽、更“脏”的手段。
只是,这“伐谋伐交”的阴暗面,该由谁去执行?那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任务,朝中这些正人君子,恐怕无人愿意沾染,也无人能够胜任。看来,是时候启动那颗埋藏已久的“暗棋”了。
(第二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