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卷 用“奇葩”说服敌人
第一部分 庙堂定策,奇谋初现
“战争综合指导办公室”如同一架生涩但开始转动的机器,在范仲淹的主持下,勉强开始了运作。然而,赵祯心里清楚,这还远远不够。
经济制裁是阳谋,需要时间发酵,且必然遭遇反弹。朝堂之上,关于禁运的争议已然不小,不少与边境贸易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,或明或暗地表示反对,执行起来阻力重重。而更深层次的“伐谋”与“伐交”,尤其是那些见不得光的手段,根本无法摆上台面,更不能指望范仲淹、司马光这些正人君子去执行。
几天下来,赵祯看着范仲淹送来的、充满文牍气息的《初期方略汇总》,以及司马光附在后面、引经据典的长篇质疑,只觉得一阵头疼。效率太慢了!照这个速度,等他们的条例辩论清楚,元昊怕是已经在汴京城下饮马了。
承
夜色渐深,福宁殿内灯火通明。赵祯屏退了所有宫人,只留下陈忠和在殿外守着。他摊开一张特殊的信纸,这纸质地坚韧,带有暗纹,是内府特制,专供他进行一些“非正式”通讯使用。
他提起笔,沉吟良久。
穿越之初,在初步适应了皇帝身份后,他并未将所有精力都放在朝堂之上。深知历史走向和人性复杂的他,明白明面上的力量固然重要,但一些隐藏在阴影中的力量,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奇效。一年多来,他利用自己超越时代的认知和皇帝的资源,不动声色地布下了几颗“暗棋”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颗,便是通过陈忠和的一位“远亲”,在汴京最繁华的街区,暗中扶持起了一家名为“四海商号”的贸易行。商号的明面主人是一位背景清白、精明能干的商人,但真正的决策者和资金支持者,却是深宫中的皇帝。
赵祯看中的,并非商号赚取的那点利润,而是商号建立的、遍布大宋乃至辽国、西夏的商贸网络,以及依托这个网络构建起来的信息渠道和行动能力。有些朝廷不方便做的事,商号可以做;有些官员打听不到的消息,商号能打听到。
如今,是动用这颗棋子的时候了。
他蘸饱了墨,开始书写。他没有用皇帝的口气,也没有用文言,而是用一种近乎白话、夹杂着一些只有特定之人才能理解的“行话”和“梗”的文体。
“……西北风起,狼烟已现。家中欲行‘断粮’之法,然恐效力迟缓,且恶邻凶悍,必不甘就范。现需得力之人,行‘非常之事’。其一,于彼之境内,散播流言,内容可围绕‘元昊穷兵黩武,部族积怨’、‘大宋愿以重金招揽贤才’、‘长生天已不佑西夏’等方向,具体措辞,尔等自定,务求精准狠辣,直击要害。”
写到这里,他停顿了一下,思考着更进一步的计划。
“其二,设法接触西夏内部与元昊不合之权贵,尤其是那些因利益受损而心怀怨望者。可许以商业厚利,或暗示大宋支持,挑动其内斗。此事需极度谨慎,安全第一。”
“其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”赵祯的笔锋变得凝重,“寻找或创造机会,对西夏的后勤、关键工匠、乃至其核心决策层,进行精准的……‘清除’或‘破坏’。目标选择需有价值,行动需隐蔽,务必做成意外或内部倾轧之假象。所需特殊器械或药物清单,后续会通过安全渠道送达。”
写完这三条,赵祯放下笔,吹干墨迹,内心并无多少轻松之感。他知道,自己正在下令执行的,是赤裸裸的阴谋、颠覆和暗杀。这与他一贯表现出来的“胡闹”、“搞怪”形象截然不同,甚至与他内心深处的一些现代道德观念相悖。
但这就是战争。不是你死,就是我活。坐在这个位置上,他必须为整个国家负责。对敌人的仁慈,就是对自己将士和百姓的残忍。
“也许,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。”他自嘲地笑了笑,将信用特制的火漆封好,唤来了陈忠和。
“老陈,”他将信递给这个唯一知晓部分内情的老太监,压低声音,“用最稳妥的渠道,最快速度,交给‘四海’的那位。”
陈忠和双手接过信,感受着火漆的微热,仿佛也感受到了其中沉甸甸的分量。他没有多问一句,只是深深躬身:“老奴明白。”
转
信送出去了,但赵祯的心并未完全放下。他知道,仅靠“四海商号”明面上的力量,执行这种高风险任务还是太过单薄。他需要一个人,一个能力超群、胆大心细,并且能够完全理解他这些“超越时代”的阴谋诡计的人,去统筹这一切。
他的脑海中,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身影——柳七娘。
这位在他推行“夜市振兴计划”时异军突起的商界奇女子,行事风格泼辣果决,眼光毒辣,总能精准地把控商机,而且背后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支持。赵祯曾暗中调查过她,背景看似清白,但总感觉笼罩着一层迷雾。更让他在意的是,柳七娘偶尔会说出一些让他这个现代人都觉得“耳熟”的词汇,做一些看似出格却又暗合效率优先的决策。
他曾怀疑过柳七娘是否也是穿越者,但一直苦无证据,也找不到合适的接触机会。毕竟,他一个皇帝,总不能直接跑去问一个女商人:“嗨,姐妹,你也是从21世纪来的吗?”
但现在,局势危急,他需要借助一切可能的力量。柳七娘和她的商业网络,无疑是最佳的“白手套”和执行力保障。
合
第二天下午,赵祯正在批阅由“战争办公室”送来的、关于设立边境物资检查站的奏报,陈忠和悄无声息地走进殿内,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异。
“官家,‘四海’那边回信了。”陈忠和递上一封看起来像是普通商业账目的信件,低声道:“信使还说……柳氏商行的东家柳七娘,今日午后递了牌子,请求觐见,说是有关于‘西北货殖’的要事,想向陛下当面陈情。”
赵祯猛地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精光。
这么巧?
他这边刚想到柳七娘,对方就主动送上门来了?是单纯的商业嗅觉敏锐,察觉到了战争背后的巨大商机?还是……她通过某种渠道,感知到了自己的意图?
他迅速拆开“四海”的回信,信中用密语写着:“一切遵东家吩咐,已启动‘流言’计划。然‘接触’与‘清除’之事,非我等所长,恐力有未逮,需寻强援。另,柳氏商行近日动作频频,似对西北局势极为关注,其背景深不可测,建议东家谨慎接触。”
赵祯放下两封信,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,嘴角慢慢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。
有意思。看来,这位柳七娘,远比他想象的还要不简单。
“准了。”赵祯对陈忠和说道,“安排一下,朕要在延和殿偏殿见她。要隐秘。”
他倒要看看,这位神秘的商界女王,此番前来,究竟所为何事。
是合作的契机,还是……一个更大的陷阱?
(第三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