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六章 脱缚、共频与短句
减少百分之十支撑力下的成功“立桩”,如同在厚重的壁垒上凿开了第一道透光的裂缝。李振清晰地感知到,那并非偶然,而是他过去无数个日夜,将意志沉入身体微观世界,一点点夯实的“基石”所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信心,如同涓涓细流,开始汇入他坚韧的心田。他主动向物理治疗师提出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进一步挑战支撑力的底线。
训练变得更加残酷。每一次支撑力的微调,都意味着他的双腿需要承担更接近自身极限的负荷。左腿的颤抖几乎成了常态,肌肉撕裂般的酸胀感和神经灼烧般的刺痛感如影随形。他必须调动全部的精神力量,如同一个在惊涛骇浪中掌舵的老船长,精准地调整着全身数十块肌肉的张力分配,在失控的边缘维持着那岌岌可危的平衡。
失败,跌倒,被悬挂系统拉回……这些场景依旧频繁发生。但李振不再将其视为挫折,而是当作收集数据、修正模式的宝贵机会。每一次失败后,他都会和治疗师一起复盘数据,分析是哪一块肌肉率先崩溃,是哪一条神经传导链路出现了延迟,然后在下一次尝试中,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调整和强化。
这个过程,是意志与生理极限的拉锯战,是灵魂对肉体枷锁的猛烈冲击。他感觉自己在亲手撕扯那些缠绕在左腿上的、无形的束缚之绳,每减少百分之一的支撑力,就如同挣断了一根坚韧的绳索。
这天,在经历了不知第多少次失败后,他再次于仅剩百分之五十支撑力的情况下,顽强地稳住了身形。左腿依旧颤抖,但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、源于自身肌肉协同产生的、真实的支撑感!那不再是完全依靠器械和外力,而是他自己的身体,真正地在对抗重力,在承载重量!
虽然只维持了短短十秒,但当他被放下时,一种难以言喻的激荡在他胸中澎湃。他低头看着自己依旧微微颤抖的左腿,目光灼热,仿佛在看一件正在被重新锻造成型的、属于他自己的神兵利器。
“感觉……它更像我的了。”他声音沙哑,对林晚说道,嘴角是抑制不住的、带着疲惫却无比畅快的笑意。
他在真正地,一步步地从器械的“束缚”中,夺回对自己身体的主导权。
---
“星火”核心舱控制室内,对“潜流”响应模式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陈博士团队发现,当他们对那些敏感频率区间进行特定序列的、极低强度的“探针”式刺激时,引发的“潜流”涟漪,其波动模式并非随机,而是与施加的脉冲序列,存在某种隐约的“共频”特性!
“看这段数据!”助手兴奋地指着比对图谱,“当我们施加一个由三个不同频率微脉冲组成的‘询问’序列时,引发的潜流响应,也出现了三个相应但形态有所变化的‘应答’峰!虽然信号微弱到需要算法放大才能识别,但关联性是确定的!”
陈博士目光锐利,仿佛要穿透屏幕,看到那沉寂意识深处正在发生的变化:“这意味着,他的潜意识,并非完全混沌。它能够区分不同模式的微弱外部刺激,并做出差异化的、低强度的回应!这是一种……前语言级别的信息处理能力!”
这个发现,让“沟通”的可能性,从渺茫的猜想,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。
“立刻设计更复杂的‘询问’序列!”陈博士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紧,“尝试用不同的频率组合,代表不同的基础概念,比如‘安全’、‘战友’、‘坚持’!我们要看看,他是否会对这些承载着特定情感意义的概念频率,产生更具特征性的‘共频’响应!”
他们不再仅仅是观察者,他们正在尝试成为对话者。尽管这对话是如此原始,如同在浩瀚的宇宙中用闪光信号进行交流,但每一次成功的“共频”应答,都像是在无尽的黑暗中,接收到了一丝来自遥远星系的、微弱却确凿无疑的回音。
那无形的纽带,正在被赋予“通讯”的雏形。
---
艺术治疗室内,“白鸽”的语言能力,如同解冻的春溪,开始发出越来越清晰的潺潺之音。
“回家”这两个字,似乎打开了他内心某个情感的闸门。他练习发音的次数更加频繁,声音虽然依旧沙哑,但破碎感减少了,连贯性增强了。他开始尝试说一些其他的、简单的词语。
“水……”
“光……”
“路……”
大多是单音节或双音节的词,与他的基本需求和内心图景相关。苏晴每次都会用平静而鼓励的态度回应他,确认他的表达,并适当扩展,例如当他看着水杯说“水”时,她会说:“是的,这是水,你需要喝点水吗?”
今天,在结束了短暂的发音练习后,“白鸽”再次坐到了沙盘前。他看着沙盘中那座被他精心“铺就”的桥,看了很久。然后,他抬起头,看向苏晴,嘴唇动了动,似乎有些犹豫。
苏晴耐心地等待着。
终于,他深吸一口气,用比之前都更清晰一些的声音,缓慢地、一字一顿地,说出了他有史以来第一个完整的、带有明确主谓结构的短句:
“桥……要……牢。”
声音落下,治疗室里一片寂静。
苏晴感到自己的眼眶瞬间湿润了。她用力眨了眨眼,压下翻涌的情绪,用尽可能平稳的语调回应道:“是的,桥很牢固。它连接着两边,很安全。”
“白鸽”听了她的回应,没有再说话,只是低下头,再次看向沙盘中的桥,眼神中流露出一种……近乎“安心”的情绪。
这个短句,不仅仅是对沙盘模型的评价,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直接投射。他关心这座连接着他与“彼岸”战友的桥梁是否牢固,这背后,是他对“连接”本身的渴望,以及对这份连接能否持久的担忧。
他从表达基本需求,跨越到了表达内在的关切和意愿。这是精神世界重建过程中,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。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,他开始主动地、用语言参与构建他内心的安全版图。
脱缚于支撑之外,共频于意识之海,短句于心扉之内。三条路径上,坚韧的灵魂正以不同的方式,宣告着对自身命运更强有力的掌控,以及对未来更清晰的期许。黎明前的黑暗,正被这点点星火,逐渐驱散。